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二百零七章 要在潼关两军临

第二百零七章 要在潼关两军临

第二百零七章 要在潼关两军临 (第1/2页)
  
  渑池西边的陕县,即后世的三门峡。两县县城间的直线距离,两百里上下。
  
  陕县再往西南,是桃林县县城。桃林之此地名,商周时就已有。秦统一六国后,始於此置桃林县。不过现在的这个桃林县,是开皇十六年又新置的。陕县、桃林两县的县城俱临着黄河的南岸,直线距离四五十里地。渑池、陕县、桃林,皆是河南郡的属县。
  
  由桃林南下,即入弘农郡境,首先是弘农郡的郡治弘农县。两县县城相距,直线距离也是四五十里地。这两个县在后世都属於灵宝县的辖地。大大有名的函谷关,就在两县间。
  
  ……
  
  所谓“关中地区”,何谓“关中”?这个关,指的就是这块地方的四面各有一个关隘。北为萧关,南为武关,西为大散关,东即函谷关。四座关隘间,多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想从进出关中,最便捷的路,便是经过这四个关卡。——向东而出的话,通常就需要经过函谷关。
  
  但函谷关,在东汉的时候,却渐渐地被废弃了,直到曹操时,重在函谷关西边一百六十里处,黄河几字形拐弯的地方,风陵渡口的南边,修建了一座新的关卡,即乃潼关。
  
  这是因为,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之间,也就是从关中通往洛阳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黄土高原,秦岭山脉在此蜿蜒盘延,是为崤山,没任何的路可走,本来只在一个名为“稠桑原”的地方,“原体”断裂,形成了一个长约三十里,最宽不过十米,最窄只有两到三米,“车不并辕,马不并列”的裂缝。这个裂缝於是便成为了连接东西的唯一通道。此通道即“崤函古道”。
  
  秦时的函谷关,就建在崤函古道的东出口。因为“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函谷关”。
  
  其关之北,黄河紧贴着稠桑原流过;其东,是弘农涧,河面宽六十米,从南向北,流入黄河,是函谷关的一个天然“护关河”,而且,函谷关关口与弘农涧之间,仅有数米距离;其南,是秦岭山脉和稠桑原,先秦时,此处是原始森林,且原璧陡峭,难以攀援,被称为是“桃林之塞”。——稠桑原,位置就在现之桃林县县城的西边,离县城很近,十来里地。
  
  秦汉之际,此关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秦末,刘邦奉楚怀王之令攻关中,在函谷关外久攻不下,最后实在是没办法,才只好改而选择了南下,攻武关以入关中。武关,在现之上洛郡境内的最东边,弘农郡的南边,此关是连接关中和南阳盆地的重要关隘。
  
  ——话到此处,不妨多说一句。洛阳是个盆地,南阳也是个盆地,洛阳盆地小,用后世的计量单位,面积约四千多平方公里;南阳盆地大,包括了后世之湖北西北部的襄阳等地,面积约三万六千多平方公里,洛阳盆地在北,南阳盆地在南,两个盆地大致呈北南方向,相距不远,隔着伏牛山;而两个盆地向西,过函谷关、潼关或武关,即可进入关中;又从这两个盆地向东,便是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中原腹地、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徐州等地。
  
  但到了东汉末年,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第一个是,黄河由於长年累月的泥沙冲刷,河床下沉,在稠桑原的北侧,出现了一大片的滩地。这个滩地一出来,便等若是函谷关不再“一夫当关”了,这个关就被自然环境的变化给“破防”了,敌人可以不走函谷关,直接从滩地上绕过去。
  
  第二个是,经过持续的砍伐,函谷关南边原上的原始森林也消失了,并在泥水的冲刷下,稠桑原也不再陡峭,可以较为轻易地攀爬了,爬到原上,然后顺着原越过关口。
  
  这么一来,如果单纯是第一个问题,还好解决点,可第二个问题怎么办?
  
  由是,曹操就决定干脆再另择地重修个关,代替函谷关。新的此关,建於建安元年,如上所述,即是潼关。关之得名,系因“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的地形和函谷关类似,也是以黄土高原为屏障,北为黄河,南为秦岭,西是潼河、禁沟,东为远望沟;但和函谷关不同的是,出入潼关,走的不是“裂缝”,是“原”,可通行的路,原先亦是只有一条,名为“黄巷坂”,较为狭窄,需经此路才能达到原上,进而经过潼关。
  
  ——原,即塬,系指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四边陡,顶上平”高地。此类地形关中常见,别的地方也有,李密围绕兴洛仓所建之洛口城,就是建在的一个原上。
  
  潼关建成以后,就取代了原先的函谷关。
  
  并且因此,关中的地界区域也为之缩小,其东界,西移到了潼关,而至若从潼关到函谷关这片本属关中的区域则就被划分到了关外,由此成为了河南的地盘。
  
  却在自然的伟力下,人是渺小的。潼关建成后,在很长的时期内,发挥了它代替函谷关的作用,然又是在雨水的冲刷下,潼关以南,后来又形成了一条路,北可以到禁沟,南连接原体。
  
  若经此路而行,就如东汉末年的函谷关,入关中的人就又能把潼关也绕过去了。
  
  怎么办呢?只能再建个关卡,把这个漏洞给补上。遂於大业七年,杨广令在在禁沟和潼河交汇处筑城建关,新设了一座关口,名“潼关南城”,将原来的潼关改叫“潼关北城”。
  
  ……
  
  当前,对峙在潼关的李建成、刘文静所督之王长谐等各部唐军和屈突通所率的骁果隋军,就分是屯在潼关南城,又唤为都尉南城,和潼关北城,又唤为都尉北城。
  
  潼关北城,是旧潼关,处於一个近似废弃的状态。
  
  所以,在这个潼关北城,之前没有多少隋兵把守。镇守潼关的隋将名叫刘纲,本是驻兵在潼关南城。屈突通率部往去潼关之时,最早是想与刘纲所部会师,但王长谐赶在屈突通部到前,先引兵袭斩了刘纲,将都尉南城给占据了,屈突通故此只能率部退保都尉北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