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文豪1978 > 第506章 《纽约时报》畅销榜

第506章 《纽约时报》畅销榜

第506章 《纽约时报》畅销榜 (第1/2页)
  
  广东毗邻香江,多年以来通过某些特殊渠道,香江的许多流行事物总会以相对滞后的速度在广东流行开。
  
  时装丶流行歌丶影视剧------漫画也不例外,这些年一直都在广东有一定的受众和市场,只不过因为政策原因,这些东西没办法拿到台面上来说而已。
  
  期刊行业有过刊一物,即过期杂志,
  
  过刊与二手杂志不同,东西仍旧是全新的,属于当期销量不佳的库存,通常积压到一定时间,出版社书商便会以低廉的价格处理给二手书商。
  
  香江的一些漫画杂志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流入了广东,并滋养出了国内第一批漫画受众。
  
  李士非身为出版界资深人士,他对这其中的内情很了解。
  
  他心中思付着陶玉书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这两年来,国内的纯文学期刊销量肉眼可见的衰落下去,花城出版社的《花城》和《随笔》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大环境。
  
  虽然还没到办不下去的程度,但实打实的是没以前过的滋润了。
  
  严肃文学对于大众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
  
  反观那些通俗文学杂志或者其他专业领域的杂志,如《故事会》《大众电影》《武林》等杂志却如鱼得水。
  
  广东本地的岭南美术出版社在80年就创办过一份《周末》画报,凭藉着连载的几部连环画,这份影响力仅限于广东及周边几省的画报杂志最巅峰时曾创下过150万份销量。
  
  如果花城出版社能够创办一份漫画杂志的话,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路径。
  
  但问题在于花城出版社没有办漫画杂志的经验,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和资源。
  
  至于之后引进玉郎机构的漫画,对于花城出版社来说倒不算什麽难事。
  
  思索片刻,李士非凝神望向陶玉书,向她提出了花城出版社的难处。
  
  陶玉书略作沉吟,说道:「内地现在的漫画产业尚未成型,不过连环画与漫画相通,只要稍加学习就可以。
  
  我们玉郎机构可以出人,由你们花城出版社组建一个培训班,先期可以培养编辑人才,后期再培养漫画人才。
  
  这样一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陶玉书的诚意不可谓不大,等于是出钱又出力,免费帮花城出版社拓展漫画杂志市场丶培养漫画人才。
  
  李士非听着这样的条件不再犹豫,对陶玉书说:「这麽大的事,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还要回跟社里的几位主要领导同志商量商量。」
  
  「应该的,那我就静候佳音了。」陶玉书面带笑容,信心满满的说。
  
  李士非冲她点了点头,而后又对林朝阳发出了邀请,说gd省文协这两天恰好有个活动,想邀请林朝阳参加一下。
  
  李士非除了是花城出版社的总编丶《花城》主编,还有一层身份是gd省文协副主席。
  
  隔天,林朝阳出现在gd省文协的会场,今天的会议主题是讨论报告文学在广东文学界的发展,《花城》杂志唱的是主角。
  
  自80年以来,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在国内的发展如火如荼,《花城》是国内最早设置「报告文学」栏目的文学刊物,这些年发表了不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品。
  
  从去年开始,《花城》又特意增加了报告文学在刊物上的比重。
  
  他们之所以会这麽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对介入现实生活有很强的能力,相比纯文学作品而言,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更大。
  
  这次会议的规格不低,既有欧阳山丶秦穆丶陈残云等老一辈德高望重的作家出席,也有如陈国凯丶刘斯奋等知名的中青年作家到场。
  
  一场会议,汇聚了岭南文学的半壁文华。
  
  林朝阳是临时受邀,出现在会场时大家都很意外。
  
  他这几年大多数时间都在香江,除了偶尔回燕京,与国内文学界基本没什麽交流。
  
  前段时间庄重文文学奖评奖,举办的热火朝天,在文学界掀起了一阵关注和讨论的热潮,也让林朝阳成了风云人物,他一出现在会场,立刻变得人人侧目。
  
  」—-我个人认为,报告文学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不算是一件好事。
  
  我们国内提倡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创作要取材于生活,但搞文学创作不可能完全真实,它必定带有一定的虚构。
  
  恰恰是这种虚构的存在,现实与虚构的结合才能创造了真正具有文学性丶思想性丶艺术性的佳作。
  
  报告文学完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追求百分百还原,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它的受众往往不是被作品的艺术性所吸引1,而是被各种各样猎奇丶出格的情节和元素所吸引.—」
  
  研讨会正常进行,既然是讨论,那肯定是大家各抒已见。
  
  报告文学这几年蓬勃发展,有人欣赏丶有人反对,文学界对于这种体裁的看法历来是不统一的。
  
  研讨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轮到林朝阳发言。
  
  「大家对于报告文学的争议之处,我都很理解。我想说的是,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其实很不『文学」,它更接近于深度新闻调查或者是社会调查报告。
  
  与其说它是,不如说它是新闻。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这样但有意思的是,在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它在国内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刚才有同志说它追求猎奇,或者过于通俗。
  
  这些情况确实都存在,但作为创作者,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报告文学或者纪实文学的受欢迎,难道不是因为它们更贴合普通读者或者说是老百姓的阅读需求吗?难道不是因为它们强烈的介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吗?
  
  林朝阳的论调让人耳目一新,在大家都把报告文学当文学讨论的时候,他却告诉大家这是新闻。
  
  当大家关注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丶艺术性时,他又告诉大家应该关注作品是否贴近读者。
  
  这种说法乍一听给很多人一种他是来搅局的感觉,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
  
  多年以来,林朝阳已经靠一部又一部作品赞足了资历,只差年纪,去年他获得了法国勒诺多文学奖后,在国内文学界的地位和威望已经在悄然间提升。
  
  今年他又推动了庄重文文学奖的设立,无形之中已经拉开了与普通作家之间的距离。
  
  在大家还都为了获奖而绞尽脑汁的时候,他已经成了评奖的那一个。
  
  当年《中国青年》搞过一个「五四青年文学奖」,林朝阳也去当过评委,但那只是一份杂志搞的评奖。
  
  相比之下,庄重文文学奖的出身可高多了。
  
  爱国港商捐资设立,文协丶文化部丶中华文学基金会等单位和机构倾力组织,30万元巨额奖金。
  
  第一届评奖的声势便直追茅盾文学奖,不仅在读者群体当中受到了热议和肯定,也成为了文学界人人趋之若鹜的奖项。
  
  这种身位和格局上的差距,让林朝阳的发言收获了在场众人的重视。
  
  庄重文文学奖后,林朝阳第一次在文学界同仁面前亮相,讲话份量与以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研讨会结束后,会场并没有立刻解散,大家有说有笑的聊着天,林朝阳成了话题中心,许多人都对刚结束时间不长的庄重文文学奖很感兴趣,想让林朝阳透露点内幕。
  
  「我们这个评奖和大多数评奖其实没多大区别,主要的组织工作是由文协的同志们完成的—.
  
  林朝阳挑了些评奖的趣事讲了讲,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老作家们还好,得失之心早已没那麽重了,在场的不少中青年作家对于庄重文文学奖都是有着野望的。
  
  想想庄重文文学奖第一届评奖就有如此影响力,还有那麽丰厚的奖金,万一得奖就是名利双收,谁能不心动?
  
  「朝阳同志,能给我们讲讲评委会评奖的侧重点或者是口味吗?」
  
  有人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显然是有点想要投机取巧的意味,但在场并没有人嘲笑他。
  
  作家也是人,也有功名利禄之心,能坦然说出来,反而显得可爱一点。
  
  哄笑声后,林朝阳嘴角含笑,沉吟着说道:
  
  「这个你可为难我了。评委会评奖我还真没发现有什麽阅读审美或者品位的偏重,一定要说的话,还是写出好作品吧。
  
  庄重文文学奖的初选规则与现阶段所有评奖都不一样,我们依靠的是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学生。
  
  我知道很多文学界同仁对让大学生来当初选评委感到不信任,但事实证明,
  
  这些有文化丶有审美丶有热情的年轻同志是靠得住的。
  
  这一届评奖提名的五十几篇(部)作品,无一不是精中选精,优中选优,有些作品的出现,连我们评委会都感到很意外。
  
  比如于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丶比如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尽管这些作品没有得奖,但它们的出现证明了庄重文文学奖评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也让这些青年作家的作品能够被更多人所关注。
  
  好的作品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必然各自有各自的精彩。
  
  大家不必去猜测评奖的标准如何,只要你写的是好作品,是受读者喜爱的作品,那麽就一定会受到认可。
  
  当然了,庄重文文学奖评奖名额有限,我们也只能挑选那个最能引起读者和评委共鸣的作品。」
  
  林朝阳的讲话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让人挑不出毛病,他之所以会这麽表态,
  
  就是怕有些人自作聪明,刻意去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迎合所谓的评委口味。
  
  至于在场众人听完了之后,心里的真实想法如何,林朝阳无从考究。
  
  随意闲聊了儿句后,他便离开了会场。
  
  隔天中午,林朝阳夫妻俩到了深圳。
  
  难得来一次深圳,林朝阳联系上了二埋汰,傍晚时分他带着陶玉书来到红岭大厦,现在这里看着两年前他来参加二埋汰婚礼的时候可热闹多了。
  
  两年未见,二埋汰一见林朝阳分外激动,熊抱住他,然后又与陶玉书打了个招呼。
  
  罗慧芳怀里抱着孩子,林朝阳逗弄了两下,「小家伙,虎头虎脑的!」
  
  说着递出了一份红包,二埋汰夫妻俩还想推辞,却被林朝阳一句「给孩子的」镇压。
  
  二埋汰和罗慧芳两年前结婚,去年儿子降生,现在已经16个月了。
  
  罗慧芳现在仍在竹园宾馆上班,二埋汰倒是有进步了,成了小包工头。
  
  「唉!以前没结婚养孩子,就知道干活,有了儿子才想着得多赚点钱————」
  
  二埋汰说起他当包工头的经历,颇有种被逼上梁山的辛酸,因为这条路是罗慧芳逼着他走的。
  
  罗慧芳白了他一眼,对林朝阳夫妻俩说:「他啊,就知道出傻力气,照以前那种干法,就是在工地干一辈子,也赚不了什麽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