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狼烟晚明 > 第二章   毒言

第二章   毒言

第二章   毒言 (第1/2页)
  
  第二章毒言
  
  因为惦记皇兄的身体,诚王曾想进宫去探望,但被孟长史拦下了,说在王府中为圣天子祈福默祷即可,不必非要入宫。一开始,诚王还以为孟长史是觉得因为有未得天子明旨藩王不得私觐的祖制,此举不合礼制,没怎么在意,随口说了一句:“孤在午门外候着,叫人通报便是了,皇兄知道孤去看他,肯定开心的。孤也是惦念着皇兄的身体啊。”
  
  没想到,孟先生竟一反常态,拦阻的更加坚决了。少年王爷不解其故,心下有些不悦,一拂袖正待离开,没想到,在一众王府内侍的众目睽睽之下,竟被孟先生一把扯住了衣袖,错愕间抬头望去,便见到了孟良卿投过来充满警示意味的目光,不由怔住了。
  
  孟良卿的眼神迅速向两旁一扫,诚王会意:“先生请到书斋讲话,你们先退下吧。”
  
  进了书斋,没等诚王开口,孟良卿竟扑通一声跪下了:“臣恳请殿下恕罪。”
  
  一向对孟长史目为师长的诚王有些慌乱,急忙伸手虚搀,口里连道:“先生快快请起。孤是心忧皇兄,并没有丝毫怪罪您的意思,先生切莫放在心上。”
  
  没想到孟良卿并没有起身,而是继续跪着,口里应道:“臣不敢。臣是殿下属臣,王爷如何训斥臣、无论怎样待臣,臣也不敢心存怨望的。臣请罪是因为臣接下来的话皆属大逆不道,但职责所在,臣纵冒死也要说的,故请罪在先。”
  
  诚王闻言立刻慌了:“先生言重了!孤知道,先生都是为了孤好。您快起来,孤全听先生吩咐。”
  
  孟良卿做足了功课,这才起身,满脸惶恐状地沉吟了片刻方对诚王道:“殿下,您可记得臣前几日给殿下讲过的‘烛影斧声’的典故?”
  
  诚王点了点头:“孤当然记得。宋太祖垂危时,传时为晋王的太宗入觐议事。是夜兄弟二人密谈,外人莫知所言,只遥见烛影摇曳,闻太祖似以玉斧拄地,曰‘好做、好做。’俄顷太祖崩,太宗以‘兄终弟及’之礼承袭大统,遂创两宋三百年江山。”
  
  孟良卿颔首道:“殿下好记忆。臣阻殿下入觐,便是想起此事之故。”
  
  诚王好像突然明白了孟良卿的意思,愕然道:“你是说……”
  
  孟良卿早已料到诚王的反应,装作没注意到由于太过惊愕,小王爷这次没有再用“先生”的尊称,而是直接称你,双眼直盯着诚王,面无表情地拈着下巴上的胡须缓缓道:“其实,这个典故还有另一种传说,而且,故事并没有结束,还有不少后续呢……”
  
  毕竟才不过初中生年纪的诚王被孟良卿卖的关子吸引了,急道:“先生快给孤讲讲。对了,先生想说什么直说好了,孤知道先生的一片忠心,无论您说什么都绝不会怪罪您。”
  
  孟良卿深深一揖:“臣谢过殿下。臣斗胆,当讲不当讲的都会讲给殿下听。等殿下听完,臣任凭殿下处置。
  
  “另一个版本很简单:太祖的最后一夜,召的并非晋王,而是其子德芳*。然晋王早已买通内侍王继恩,得以抢先入宫。那一夜,外面遥见烛影晃动,也有斧声隐约可闻。不过,彼时那柄玉斧究竟在太祖手里还是太宗手里却不一定,砍的究竟是地还是人……嗯,也没人能说得清。因为——那一夜在殿外值更的人,不久后便一个接一个地都死了!”
  
  “啊?”诚王想到了事情会有些蹊跷,但完全没想到另一版本的故事竟如此骇人听闻,不禁大吃一惊,一屁股坐到椅子上。
  
  “臣索性冒死今日将此事与殿下说个明白。”孟良卿摆出一副豁出去了的架势凛然道,“殿下一定记得,此事缘起太祖之母命。其病时,尝昏语谓太祖曰:‘汝百年后当传位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子)。’史称‘金匮之盟’。为全孝名,太祖唯唯应之,实不愿也。然太宗闻之便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才有了刚才那个故事。
  
  “如果说那些只是故事,下面的内容则全是事实:太祖嫡子德昭在太宗登基后三年自刎、德芳在不久后也死了。太祖弟光美流放房州,亦两年而薨。自此,太宗高枕无忧,得传位于其子真宗赵恒。”
  
  这番话,孟良卿讲得平平无奇,在诚王耳中却是字字杀机,一时不禁目瞪口呆得说不出话来。
  
  “那宋太祖的手段却太过……太过狠辣了。”良久,诚王叹了这么一句。
  
  “启奏殿下,臣不这么看!”孟良卿说得掷地有声,“臣却以为,宋太祖做得非常对!”
  
  “啊?”诚王完全蒙了,“先生,这等事,怎么能算对呢?”
  
  “殿下。这种事,要分从哪里着眼。从小处看,若是寻常之人,杀侄害弟,确乎不道,便是杀之剐之亦不为过。但天子则非比寻常!天子受命于天,要替上苍牧万民,徒执念于一时之仁,涂炭生灵何止千万,此所谓天地不仁是也。”
  
  “先生的话孤不甚明白,您给孤好好讲讲。”诚王诚恳地说道。
  
  “殿下,太子之子德昭的自刎,其实是自找的,当然,迟早也是在所难免。如果其人不死,死的便将是万千百姓,那大宋恐像暴秦般二世而亡,也再无三百年基业了。”孟良卿一字一句地说道,“五代乱战,百姓流离失所,上天有好生之德,遂有太祖陈桥黄袍加身之事。然天意难测,若天命所钟为太祖一脉,岂能有金匮之盟之事?故天意实在太宗也。太宗明之,慨然而应,未做寻常小儿女惺惺之态,此其勇也。太祖崩后,皇后闻晋王将继大统,惊惧乞命,太宗泣对曰:‘共保富贵,勿忧也。’优待德昭、德芳及光美,朝会应班皆列于宰相之前,此足见太祖之仁也。
  
  然大仁不仁,小仁几酿大祸。太平兴国四年高梁河之战,太宗受伤暂避辽锋与大军失去联系,便有心怀叵测之徒欲趁机拥德昭为帝,可窜拥戴之功。德昭故喜不自胜,却忘了此乃生死关头当以国事为大。三军闻之哗然,辽军趁势而攻,千钧一发之际幸太宗归来,全军振奋,人人效死方稳住局面。殿下试想,若太宗晚归一刻,军心既乱,兵败如山,辽军铁蹄所至生灵涂炭,万千黎民辗转呼号尽为鱼肉,又岂能有两宋后世之花团锦簇焉?太宗之‘仁’可谓仁乎?”孟良卿瞪着两只眼睛把这番鬼扯讲得那叫一个大义凛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