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家兄朱由校 > 后记(终章)太阳照常升起

后记(终章)太阳照常升起

后记(终章)太阳照常升起 (第1/2页)
  
  “这里就是齐文王的陵墓,虽然齐文王只是藩王,但太宗破格让其以帝王之礼下葬。”
  
  正午,在北方炎热无比的时候,朱观楼他们正在安静听着一个青年导游的讲述。
  
  青年导游的身高不是很高,长的不算英俊,但是很精神,脸上带着笑意,很容易让人亲近,所以四周的旅客都围在了他的身边。
  
  “文王陵墓里有什么?”
  
  忽的,一个穿着圆领袍的小孩子提出了问题。
  
  这个问题在朱观楼听来有些大不敬,但对于爱看热闹的百姓来说,他们却都十分好奇。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青年却笑了笑:“几具战马的骸骨,还有一身甲胄,一些家具和兵器。”
  
  “文王下葬的时候是简葬,当年“武狩之变”的时候,叛军势大,逆太子无法节制,因此有人来天寿山把地表明楼的许多礼器都偷走了。”
  
  “到世祖武皇帝这里的时候,有的人也想来拿,结果被人拦住了。”
  
  “拦住的人说了,世祖武皇帝旁边是齐文王的陵墓,齐文王对百姓和我们当兵的很好,我们要是拿了就是对不起良心,所以这两个陵墓地表明楼的礼器才幸免于难。”
  
  “大家现在看到的文王陵礼器,都是从二百多年前传下来的。”
  
  说到这里,青年导游带着众人走到了文王陵前的一块石碑前介绍道:“这是太宗年间立下的圣德碑,记载了齐文王的一生。”
  
  说着,青年导游从齐文王的一生开始讲述,例如十岁扶兄继位,十二岁率军平叛,十五岁组织复辽之役,十六岁北伐河套,十七岁……
  
  这一切的一切让人听着感觉是天方夜谭,而朱观楼交好的同窗也不免啧舌:
  
  “我十二岁的时候还在和我娘要生活费呢……”
  
  “你怎么敢拿自己和文王比?”朱观楼哭笑不得,旁边的同窗也咧嘴一笑:“那倒也是。”
  
  二人说话间,他们的教习上前和青年导游讨论了片刻,随后带着青年导游走了过来:
  
  “同学们,咏芝导游接下来会带我们去天阁和长城游览。”
  
  “诸位好,鄙人咏芝……”咏芝作揖行礼,齐国学子也纷纷作揖回礼。
  
  进入武宁年间,伴随着电脑、网络、网络实名制出现,大明宗藩境内掀起了称字称号不称姓名的风气,因此外出往往报自号和表字,只有在工作读书的地方才会直呼其名。
  
  因此对于咏芝的称呼,朱观楼他们也没有多想。
  
  他们在咏芝的带领下走过了天寿山的所有皇陵,随后乘坐景区门口租借的大巴车前往北边的长城。
  
  在车上,咏芝将自己的电脑连接了客车的电视,用文字和图片介绍着大明的风土人情和物价。
  
  这样万全的准备让朱观楼不免好奇道:“咏芝导游已经毕业了?”
  
  “没有……”咏芝笑了笑,对众人解释道:
  
  “我家里时代务农,虽然算是富农,但供我读书也比较困难,因此我大一来到北京开始,每个假期就来兼职导游。”
  
  “咏芝导游是哪里人?”有人冒昧询问,咏芝也不生气,心平气和的解释:“湖广的。”
  
  说话间,咏芝又开始介绍起了大明的风土人情,以及学子们所去景区的正常物价。
  
  “在长城景区,一瓶矿泉水是五文,正常城市购买是两文,吃的东西也偏贵,所以等会去了长城之后,在去天阁的路上,我们可以在开原县吃点东西。”
  
  “好贵……”听到咏芝的话,朱观楼的同窗忍不住开口,而咏芝也解释道:
  
  “国朝和齐国不一样,我记得齐国是房屋包分配,工作包分配,翰林与博士包学费对吧?”
  
  “国朝这边不是,房屋需要自己购买,工作需要自己找,国家只负责十五年义务教育和每个学期的补助津贴。”
  
  “加上人口需求大,紧邻诸国,因此物价比起齐国略高些。”
  
  “咏芝学兄去过齐国吗?”朱观楼好奇询问,咏芝却摇了摇头:
  
  “想去看看文王待过地方的风采,但一直无缘。”
  
  “国朝的学期补贴和齐国一样吗?是多少?”一些学子好奇询问。
  
  “小学一两,中学二两,大学每学期三千文,也就是三明两,差不多够一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
  
  咏芝解释着,随后也反问:“齐国呢?”
  
  “我们?”学子们看了看,然后挠了挠头:“我们是小学二两,中学四两,大学六两。”
  
  “而且我们物价好像比你们的便宜,教习说这是均产制的好处,可以让齐国百姓享受高福利。”
  
  “嗯……”咏芝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均产制度确实不错,至少少了许多争斗。”
  
  咏芝的话让车上的人不知道说些什么,因为他们都清楚,大明由于分配问题,社会上的民怨不在少数。
  
  相比较之下,齐国虽然也有过多次分配问题,但都能被齐王发动百姓及时纠正。
  
  除了齐哲王朱简烬因为肠癌壮年而逝,没有及时纠正外,历代齐王都会在任内对权贵阶级进行一轮轮的清理。
  
  在齐武王朱靖琨时期,齐国甚至颁布了“一人为官,三代不得参军、政”的制度。
  
  这场制度导致了齐国当时遭受了很大的国际舆论,国内也引起了不小的动荡,“三年政乱”让齐国经济倒退了五年,但在现在的齐国君民看来,当时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
  
  在遏制了官商军勾结后,齐国在武宁十六年推行“四时辰工作制”,然后又在隆武十年推行了“三时辰工作制”。
  
  之所以能进行这些制度,是因为齐国大部分都是国营机构,少部分的民营机构也会获得国家财政补贴所致。
  
  好在齐国从武狩年间开始就禁止移民,不然恐怕齐国现在能挤满十几亿人。
  
  思考间,客车已经抵达了长城,咏芝也为大家介绍了关于长城的一些小故事。
  
  至于传统的故事,由于各国教材都大差不差,因此没有必要讲解。
  
  看了差不多后,众人在长城脚下的高铁站乘车前往了开原县,在开原县吃了一顿便饭后,便继续坐高铁前往哈剌温山的天阁。
  
  虽然天阁建设的很高,但由于有缆车可以乘坐,众人倒也不觉得疲惫,反而觉得挺有趣的。
  
  隔着老远,他们就看到了那占地数亩,经过多次修葺重建后,高达百余丈的天阁。
  
  “天阁始建于天启年间,之后经过太宗、高宗、成宗和平、康五位帝王的修葺和重建,规模已经比一开始大了数倍。”
  
  “不过即便这样,里面也仅加修到十二层,而里面由上往下摆放的是太祖、成祖、世祖、宪宗、太宗、高宗、成宗、平宗、康宗九位先帝。”
  
  “武狩末年,玄宗曾经向百官隐晦的暗示,想在自己百年之后进入天阁,但在其驾崩后,哲宗认为玄宗的功绩不能进入天阁,因此将此事作废。”
  
  咏芝讲述着自己对天阁的了解,而齐国学子们听到玄宗想要进天阁,表情比吃了清道夫还难受。
  
  玄宗当年摇摆在逆太子和哲宗之间,不给哲宗名份,又让其监国,这才导致了武狩内乱。
  
  之后他昏招齐出,让天下军民都迷糊,就连齐国都得派楚丘郡王来亲自面见他,确定他没有被挟持才敢让齐国下场。
  
  武狩内乱,足足让哲宗、平宗连续为其擦了几十年屁股,大明和齐国本来可以隐藏几代人的军备一下子被拿了出来。
  
  诸藩都有自己的科学院,因此这些军备亮相后,大家有了研究方向,不到五十年就将军备提升到了永昌年间。
  
  欧洲略慢,也基本摸到乾圣年间的军备门槛。
  
  可以说如果不是玄宗,这样的优势,齐国和大明可以保持数百年,结果最后只保持了一百多年。
  
  现在诸藩和欧洲都已经摸到了弘光年间的军备门槛,而大明和齐国只保持了两代优势。
  
  一想到这里,齐国学子就忍不住来气。
  
  在他们气愤之余,咏芝也带着他们来到了天阁的电梯口排队。
  
  朱观楼看了看,来天阁的游客,基本都是去上三层,也就是太祖、成祖、世祖的上三阁,然后才会去中三阁和中下三阁。
  
  目前下三阁还没有皇帝入主,以现在的情况来看,隆武帝应该是可以入主天阁的。
  
  “到我们了。”咏芝提醒了一句,随后带着朱观楼他们走进了电梯。
  
  由于朱观楼他们都是齐国学子,因此咏芝先带他们去了第十层的世祖武皇帝阁。
  
  当电梯打开门,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深二十余丈,宽六丈,高七丈的巨大展厅。
  
  殿内有君王铜像两尊,文武七十二尊,铜像头顶还高挂着他们的投影画像,旁边树立着他们各自的功德碑。
  
  在殿内,数百名旅客都在查看这些文武大臣,但更多的人停留在了君王铜像面前。
  
  咏芝见状也介绍道:“这些铜像是康宗年间加修的,世祖武皇帝铜像高三丈,文王殿下高两丈九尺,其余文武铜像则是一丈三尺。”
  
  说着,咏芝带着他们走到了君王像面前,不过齐国学子的目光都停留在了齐文王像和他头顶的投影画像上。
  
  “我发现齐藩这一脉,从文王开始就长得很帅。”
  
  几个齐国的学子带着尊敬,羡慕的看着齐文王的铜像和上方的投影画像。
  
  “我感觉还是襄王长得最好看……”几个大明的女游客开口说着,她们并不太喜欢齐文王这种比较英毅的长相。
  
  不过相比较他们,男的大部分都觉得齐文王长得更为英俊。
  
  至于旁边的世祖武皇帝……众人都说长得很平易近人。
  
  听到这些话,朱观楼忍不住笑了笑,而后他们又在咏芝的带领下参观了鲁国公颜胤绍,代国公孙传庭等人的铜像,看了他们的事迹。
  
  不过这些事迹,基本上都在历史课上有记载,因此他们也只是简单看了看,随后便前往了太祖、成祖及其它帝王的天阁。
  
  至黄昏,他们已经逛完了天阁,而咏芝则是带着他们乘坐高铁返回了北京城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