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亲征(四) (第2/2页)
孙泽兰半点不客气:“皇上的心疼可不能只放在嘴上,让朝廷多送些上好的药材来,我们就能救更多伤兵了。”
姜韶华点点头:“朕这就写信给冯尚书。”
……
朝廷的援兵还在路上,攻打柔然老巢的大军已经进了草原。
战报源源不断地送入姜韶华手中,然后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
陈丞相忙得根本没时间出宫回府,几乎长住在昭和殿的客房里。冯尚书也忙得如陀螺一般。
十三岁的太子殿下,略显稚嫩的少女脸庞已褪去了青涩,一日比一日沉稳。看到边军送来的战报后,太子殿下对陈丞相道:“丞相不必忧心。柔然大败了一场,石洛侯被斩了头颅,我们大梁将士们乘胜出击,身后有母亲坐镇,士气如虹。”
“柔然却正好相反,军心溃散,人心慌乱。这一次大战,胜的必然是我们。”
十三岁的姜宁,身形已有了少女模样,那双明亮锐利的眼眸,像极了姜韶华年少时。就如出鞘的利刃,令人不敢对视。
陈丞相看着太子殿下,心中颇觉欣慰:“太子殿下说的,也正是老臣心中所想。老臣知道,胜利终将属于我们大梁女帝陛下。”
“老臣忧心的,是粮草供应不及时。”
姜韶华召了六支驻军前去支援,朝廷还派出了十万大军做援兵。再加上原本的边军和亲卫营,每日消耗大批粮草。
好在大梁在十余年间,将新粮推广到了各州郡。如今征调军粮比以前容易得多。户部这里发文书,送去各州郡衙门。大军沿途需要的粮草,便有各州郡的粮库来供应,省去了大梁的人力运力,也省了许多消耗。
至于边军所需的粮草,又是归梁城立了大功。
蔡郡守建了十个太平粮仓,每年交完税赋,都要将太平粮仓填满,剩下的粮食,才会卖到军营里。
这一回边军进军草原,蔡郡守二话不说,将太平粮仓里的粮食都拿出来做军粮。这样也使得边军出兵的速度大大提高。
短期之内,粮草供应还算及时。不过,打仗的事,谁也说不好。打上两三个月,和打一两年的区别可就太大了。
正说着话,冯尚书来了。
冯尚书近来压力太大,脾气蹭蹭见涨,见了丞相和太子也没太多好脸色,张口就道:“户部算了又算,粮草也只能筹出三个月的。三个月一过,军粮供应就会不足。”
“到时候,就让皇上来做决定,看让哪一支军队先饿肚子。”
陈丞相咳嗽一声,冲冯尚书使眼色。
太子殿下还在哪!
这火爆脾气也不收着点。
姜宁半点不恼,笑盈盈地倒了一杯温热的清茶,送到冯尚书手边:“冯尚书辛苦,喝一盏清茶润润喉咙。”
这哄人的架势,也像极了姜韶华。
冯尚书一杯清茶入喉,火气消了大半,开始绞尽脑汁地想法子。